今年6月起,全世界的投資人和政策決策者都在關注中國的股票市場。因為這個每年都持續在成長的經濟體,如今已瀕臨泡沫化的危機。

從6月12日開始,往後的四週內,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上證綜指)下跌大約30%,至少有價值 30 萬億美金的資產蒸發。7月8日,至少 1400 間公司向上證指數及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分股價指數 (深證成指) 提出股市交易停止的申請,試圖預防更多損失。8月24日,上證綜指暴跌 8.49%,和六月相比已下跌將近 40%。

中國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表聲明指出,由於高揮發風險已於9月6日清除,市場已呈穩定狀態。除非未來有必要,政府通常不會介入市場。但在另一個看似矛盾的聲明裡,它又提到,中國官方所屬的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會繼續維持市場穩定以確保資金流通。

直至今日,中國股票市場貌似要持續永無止盡地成長。而和中國關係十分緊密的台灣,在進入一個不一定穩定的經濟情勢下,又該如何扮演它的角色呢?

現今狀態分析

過去三個月內,政府利用不同政策手段干預,維持中國股市穩定。例如:官方強制要求公司執行者不能變賣他們的股份,並開始調查非法的短線交易。而在同一時間,中央銀行也刻意地調降了它的利率。

從國內觀點來看,中國股市的投資人自然會希望可以在股市衰退前便停止他們的損失,進行變賣。當然,無可避免地,同時也有投機者利用短線交易獲利。但是當有更多投資人在股市交易,股市迅速下跌。

此外,當媒體開始報導股票市場,論述各種不同可能性時(大部分是負面的),越來越多人開始知曉事情的嚴重性。中產階級的投資人也開始擔心他們的投資。因為假設股價持續下跌,他們恐怕就無法繼續支付生活費用,例如房貸。為了拿回屬於他們的錢,他們也漸漸開始跟著大眾趨勢行動。

最後,被人民期望可以解決危機的政府,也為了自保而出手穩定股市、給予投資人信心,並維持 GDP 成長。然而,政府政策雖然有效,可是一樣的政策,可能會在未來導致其他反效果。例如:當監控單位或決策制定者發布新的限制和調查時,投資人會不清楚什麼樣的交易是被禁止或是確實犯法。這將會在未來對中國市場造成傷害。

國際投資人,尤其是機構,毫無疑問地會想變賣或是降低在中國股市持有的股票。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可能會接續去年趨勢繼續下滑。為此,投資人已經計畫要重新調整他們在中國的資產。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政府下令要透過監控、調查可能的違法交易,以及強制在股票市場執行新的制度以解決危機,投資人便有意願持續觀望。無論如何,國際投資人也將會開始出現這樣的疑問:即使這是市場與生俱來的性質,中國政府會繼續忍受交易及短線交易所造成的混亂嗎?如果不會,或許分散風險的時機已經到了。

另外,當中國股票市場崩盤時,台灣又會如何應對?根據經濟數據顯示,台灣出口至中國大約佔 GDP 的 30%,高度依賴中國經濟,這對投資人來說也是項警訊。這也難怪投資人會在8月24日之後,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拋售他們的股票。然而對此,台灣政府也公布,會適時將國安基金投入股票市場,以防任何因為中國股市崩盤而帶來的經濟危機。

台灣的選擇

由於國際金融市場相互連接的特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完全避開其他國家股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關鍵在於,台灣該如何扮演它的角色。中國的股災只是凸顯台灣經濟高度依賴中國的事實其中一項例子,方才導致台股下跌。然而,沒有人可以否認中國市場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問題在於該如何發展出最聰明的解決方法。

台灣出口至中國的產品中,ITC 電子佔大約 40%,比南韓(低於25%)和新加坡(低於20%)還要高。同時,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尤其是機械和 ITC 等相關材料,最近也成長得更加快速了。而在中國設廠的台灣公司,都傾向利用購買中國當地供應者的股票以降低成本,和當地企業競爭,進而在全球市場中求生存。此外,為多樣化經營生產線且解決中國逐漸高升的勞動成本,台灣企業希望能夠達到加速自動化發展,特別是機器人的工程。但是這又會需要多少資源?另外,根據一項最新的報導顯示,像是 LED、TFT-LCD 面板以及光伏產業的公司,皆已因為經濟不景氣而裁員

雖然如此,台灣依然有一些希望。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八月的調查指出,有些產業在未來六個月內是有機會改善的。在製造業方面,包含三個 ITC 相關產業(家電用品、電子機械以及通訊設備)、製造供應及維修、精工、腳踏車及腳踏車零件、以及育教娛樂的物件。而在服務業方面則有保險業、餐廳及飯店。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份調查裡面只有少數幾個 ITC 產業。換句話說,在此次中國股市崩盤的例子之中,台灣的 ITC 產業其實已太過於依賴「中國紅色供應鏈」。

各個發展中國家都有它支持新興產業以及發展當地產業的動機。如果只是單純將生產線以及其工廠從一個低成本的國家移動至另一個低成本國家,例如從中國移到東協國家,這絕對是不夠的。長期來看,我們仍然會持續遭遇一樣的情形,在面對舊式產業時,只能繼續以成本及勞工削價相互競爭。但將產業由一個國家移至另一個成本更便宜的國家絕不會是長遠之計。因此,台灣投資人需要計畫新的投資策略。

而這裡有三項建議。一、在先進國家投資更多非 ITC 產業(例如:高級器具)以升級我們的技術。二、尤其是下游產業,不應該只重視其日用品的生產及販售。不管是在發展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台灣應該聚焦在擴張並發展非 ITC 的市場 (例如:機械用具及其零件)。三、最重要的是,投資台灣的新創團隊。因為唯有靠發展其技術,特別是上游產業(例如:電子交通工具),台灣才能夠找到下一次經濟成長的來源。

(照片為上海,Peter Morgan 所攝, Wikicommons, CC BY 2.0)

 

Dominic Tzu-To Yang is an economic analyst with a background in political economy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 is concerned about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a global scale. His primary focus is data science and quantitative models. He lives in Dallas.
Dominic Yang
Latest posts by Dominic Yang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