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趕上星際大戰熱潮,推出一款模仿「原力覺醒」風格的海報,海報上,在蔡英文與她的副手、前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中間放著「民意覺醒」大大四字。

距離 2016 總統大選與立法委員選舉只剩 16 天,幾乎所有台灣民調都預測民進黨主席、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將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此次選舉對蔡英文而言格外重要,因為她過去雖然曾帶領民進黨東山再起、橫掃 2009 及 2014 地方選舉,但她自己卻未曾贏過任何選戰,四年前她以 6 個百分比之差敗給現任總統馬英九,這次,蔡英文希望選民能將對國民黨的失望轉為對民進黨的支持,投她一票。

若她真的成功贏得明年總統大選,她將面臨的是比衰弱的國民黨更難的課題——「覺醒的台灣年輕世代」。

政治新格局

四年前,台灣仍是國民黨的天下,中研院助研究員鮑彤指出,2012 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的結果與政黨界線幾乎一致,國民黨陣營獲得的 33 席中有 30 席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北部,而民進黨獲得的 23 席中,則有 18 席來自台灣中南部、南部。

鮑彤當時形容這幾次的選舉都是意料之內的選舉,除非兩岸關係產生巨大變化,否則北藍南綠的界線幾無改變的可能。

有人以「板塊」來形容台灣北藍南綠的格局界線,因此即使是那個時候也很難想像有什麼可以改變如此堅定不移的政治界線。然而,馬英九總統的親中政策,不僅僅拉近台灣與中國的距離,也成為改變兩岸關係的推力,更間接地改變的台灣政治版圖。

馬英九在 2012 年爭取連任時曾承諾選民,只要促進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台灣景氣就能轉好,然而民眾卻漸漸覺得事實並非如此。相反的,馬政府帶給人民的只有停滯的薪資、惡化的貧富差距與飆升的房價,馬政府已失去民心、給大眾留下無能的形象,不僅無法妥善處理社會問題,甚至還使某些部分更加惡化。

台灣指標民調去年發布的民調顯示,立場泛綠的民眾比例自 2004 年以來首次超越泛藍。鮑彤指出,國民黨在 2012 年初到 2014 年尾之間損失了近 40% 的支持者,如此巨大的轉變促成去年的地方選舉 55-40% 的選民選擇綠營。

選民對馬政府的失望導致國民黨在 2014 年九合一地方選舉慘敗,而民進黨則是大獲全勝。有 29 年歷史的民進黨在蔡英文的領導之下,成功拿下台灣北部、也就是傳統國民黨票倉中的 5 個縣市。

民調顯示,自去年太陽花運動後,民進黨就領先國民黨 10%,鮑彤認為 2016 選舉結果將會不同以往,現在的台灣已經不是以前的 50-45% 台灣了。

但是,選民高度認同民進黨,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民進黨主導的政治版圖。長期下來,這將會是另一個政治重組的先兆。

黎明再起

台灣大學教授陶儀芬稱去年的太陽花運動為馬英九掌權8年來的「分水嶺」,她認為,在佔領立法院 24 天行動突然爆發之前,民眾對馬政府無力處理社會問題的不滿早已達鼎沸之勢,因此最終隨著太陽花運動一舉爆發。

陶儀芬更指出,台灣年輕人認為舊式的國民黨、民進黨的兩黨對抗已經不能解決問題。目前,已有數個新成立的政黨加入 2016 立委選舉之列,其中,在大部分的分析中,太陽花運動領導人之一的法律學者黃國昌、重金屬音樂人林昶佐帶領的時代力量領先其他小黨。

短期來看,2016 選舉逼近,民進黨似乎也無法完全接收國民黨流失的選票,根據立場親綠的自由時報上週民調顯示,支持蔡英文的選民中,34.34% 的人表示在區域立委選舉會投給其他政黨的候選人,而國民黨支持者中,31.76% 的人表明會投給其他政黨候選人。

若時代力量如同預測贏得 3 到 6 席立委,民進黨就得謹慎評這個新對手的潛力了。淡江大學校受黃介正認為,一旦時代力量通過得票率門檻並在立法院形成黨團,他們很有可能會威脅到蔡英文保持兩岸現狀的政策。

 

覺醒的政治青年生力軍

自從太陽花運動後,台灣年輕世代漸漸以「台灣獨立是一種生活態度」取代「台灣獨立是一場運動」,不論是誰贏得大選,下個政權勢必都得重新給出一個答案,解釋將來兩岸的關係該如何定義。這些參與去年太陽花運動的新面孔都非新手,早先在 2008 年,這些 1981 到 1990 年之間出生的青年就曾發動一場和平示威運動,這場運動是 2000 年以來台灣第一場大型學生運動,被稱之為野草莓運動,他們抗爭的原因是不滿馬英九總統過度親中的政策,威脅台灣的獨立現況。而這只是年輕世代覺醒的開端。接著,在 2012 年到 2014 年之間又爆發反媒體壟斷運動,訴求媒體自由與民主、抗議強制拆遷大埔與華光社區、反核大遊行、反勞工剝削與原住民權利運動等等,都促成了最後的太陽花運動,在馬英九擔任第二任總統期間,台灣的年輕人經歷一段充滿衝突的日子,而這也在台灣大眾心中埋下種子。

新台灣國策智庫民調顯示,年輕一代有較強烈的台灣認同,20-29 歲之中只有2.4% 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在親中的馬政府執政下,去年不僅爆發由學生領導的反「親中」課綱微調抗議,還有以「台灣國」貼紙變造護照一事,而這些都不是單一事件。

這些民調和抗議運動不僅反映了逐漸提升的台灣認同,同時也模糊了北藍南綠的格局界線。在太陽花運動以及無黨派柯文哲當選台北市市長後,這個90年代民進黨只當家過四年的首都,爆發了數場由台灣年輕人自發性發起的集體行動,廣大的資訊海與網路的力量,正一點一滴削弱政府「矯正」台灣人民對本土歷史的看法以及身份認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群年輕人正用其他方式向大種展示不同的台灣社會。1990 年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利用群眾募資,拍攝了一部關於台灣歷史學家兼獨立革命家史明的紀錄片,他們成功募集超出目標 40% 的金額,最後獲得 70 萬台幣;今年的米蘭世博會上,平均 27 歲的台灣青年經過 10 個月的努力後,成功將台灣館帶到米蘭鬧區。當台灣外交部無視國際活動時,是這些青年堅持不懈才將台灣帶回國際舞台。


不再一分為二的分界線

2016 選舉在即,129 萬首投族將為台灣政治帶來新格局。

上面提及從台灣的兩黨民主經驗來看,最大的意見分歧就是國家認同,兩大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雖然為統一或獨立爭論不休,但雙方都提出保證經濟成長的政策,補貼特定產業以及貿易自由化。

國民黨時常稱自己為台灣繁榮的基礎,馬英九總統也仍抱持著台灣海峽和平、互利的願景(註:馬英九總統在馬習會開場致詞時提到七次「繁榮」),但台灣年輕人追求的卻是一個民主、可以驕傲地稱自己國家是「台灣」的未來,因此他們選擇以不同以往的模式參與政治、表達意見,長期下來,或許這個世界就會認可他們出生的國家——台灣。

這就是蔡英文在去年的民進黨全代會上所要傳達的意思,她認為獨立已經變成台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也表示若她贏得總統大選,而她所屬的政黨成為立法院多數,她將面臨棘手的兩岸關係以及崛起的政治青年生力軍。

中研院副研究員陳致柔在他的最新研究發現,相較老一代,台灣年輕世代更重視國家主權而非經濟利益,因此,如果國民黨,或甚至是民進黨都認為主打經濟發展就可以吸引選票,那他們其實是在將年輕人選票往外推。

台灣政治局面已經不是顯而易見的傳統兩黨對立,但新的界線尚未明朗,有一股覺起的勢力隱身在這模糊的界線之後摩拳擦掌,緊密關切下屆政府對於台灣主權的態度,一旦台灣需要他們,他們可能會毫不猶豫的介入並改重塑政治版圖。

(民進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照片取自民進黨臉書)

 

Gwen is a PhD candidate in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She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democracy and democratis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She has previously worked in Taipei, Los Angeles and London – in fields ranging from think tanks to academia. She is currently based in Taipei and tweets at @GwenythWR.
Gwenyth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