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和一個學生在聊學生們玩的一個新遊戲。「這是個搭區間電車的遊戲。」她向我描述,「規則是你只能搭區間車,上車後擲骰子,出來的數字就表示你在幾站後要下車,照這樣走遍那個區域,真的很好玩!」

國際媒體總是無法及時跟上地方動態,不過已經有媒體發現,台灣認同在台灣年輕人中抬頭一事。評論家將之歸功於陳水扁時代的教育改革、學生運動等因素,使台灣民主觀念有所提升;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他們沒有提到的重要的因素:旅遊。

十年來,新的國內旅遊模式以及國外旅遊常態化,使現在的年輕人能較老一輩進一步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並了解台灣在國際的地位。在戒嚴時期人們較不富裕且出國較為困難;但如今,相對寬裕的老一輩正好助長了年輕一代的台灣認同。

2006年上映的電影練習曲在年輕人間引發一股台灣在地體驗的熱潮。由於電影中主角以單車進行七天六夜環島之旅,突然間不計其數的年輕人也學他帶著自己的單車上路。如今,單車環島已經變成一種成年儀式,我有很多學生都趁著長假進行環島。單車旅遊業也因應而生,不僅有了自行車道,還有提供單車租賃、路線安排、單車停放服務的旅行社。這個熱潮也讓單車也成為一種休閒運動, 地方政府贊助的單車活動鼓勵了各地青年加入旅行、探索台灣,因此特別是在學期初、課業還沒有堆積如山的這段時期,我的學生常安排週末兩天一夜旅行或一日遊 。

近年來,包含像骰子遊戲這樣的旅行活動在40歲以下的青壯年間蔚為風行,變成好像身為台灣人就要做過單車環島、一年一次泳渡日月潭和爬玉山。大家似乎都喜歡往外跑,像年輕情侶就會去露營、登山與夜宿山間民宿。台灣青年透過這些戶外活動,將各地風景以各自觀察到的角度,嵌在自我認同的拼圖裡。雖然國民黨已經盡可能地抹去部分歷史,但青年透過走向戶外,以自己的方式認識台灣。而他們所認識的台灣,可能(還)不是歷史的台灣,但卻會是個美不勝收的台灣。

與此同時,現在的父母也經常讓小孩去國外旅遊。由於我在一所私立醫學大學任教,我發現地位較高的中產階級的小孩都被送去學醫、工程,以此延續家族地位。旅遊是一個現代化的特徵,同時也象徵一個人的地位。我大多數的學生都曾去過熱門的旅遊國家至少一次,例如日本、泰國、歐洲與北美,還有不少人曾待過美國進行數週英文進修。

旅行總能引發人思考身份認同與自己國家的國際地位,但對在海外的台灣人來說,這些概念更是一言難盡。他們接觸到中國人(尤其是學生)時,雖然他們在公開場合上對於台灣倂入中國表現十分熱烈,但私底下卻可能不認同或甚至是反對「統一」的思想。這種與中國人往來的經驗讓他們發現台灣人與中國人並不一樣,因此更加強化了漸漸凝聚的台灣認同。除此之外,他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向其他人解釋台灣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特別是中國,這同樣也促使了認同趕的提升。然而,海外中國人經常為了取悅在中國的同胞而侮辱這些台灣學生,但身為學生的他們經常無力反抗。

台灣人十分渴望台灣能成為真正的國家且被國際認可,而旅遊正推廣了對身份認同很重要的啟發。台灣人申請他國簽證經常受到大量阻礙,這一切都只會強化台灣很特別、與中國並非一體的想法。我常懷疑,馬政府推廣他國入境免簽,是為了減少台灣人經歷這段過程而發現這個問題,但現在的台灣年輕人,特別是去人煙稀少景點的人,必然比他們的父母還早發現這個問題。

他們更是會體會到台灣的生存空間經常被中國壓迫。我一名學生在國際醫學生組織任職,有一天她跟我說:「我要去世界衛生大會,但不是以台灣人的身份去,而是代表組織去」,她歎了氣說:「我們台灣人是不被允許進去的」。

沒錯,就是「我們台灣人」。

(台灣道路的照片由 ADOnline Promo 提供)

 

Michael Turton is a longtime resident of Taiwan. He blogs about Taiwan politics and cycling at The View from Taiwan (http://michaelturton.blogspot.com).
Michael Tu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