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16大選在民眾、國際觀察家的讚許下劃上句點,與過往不同的是許多不同理念的政黨在選舉制度的鼓勵下紛紛投入選戰,使此次大選在民主上寫下熱鬧的一頁。

台灣選民除了選總統和區域立法委員的選票之外,還有第三張選票投給自己信任的政黨,正是這個「政黨票」使小黨不用在某個區域贏得多數選票就可以進入立法院、影響政府決策;另一方面,如果一個政黨全國得票數超過 5% 的門檻,該黨就可以依比例分配「不分區」立委席次。

這次有 18 個政黨提供選民做選擇,其中包含執政黨國民黨,以及國民黨主要對手民進黨。最終由民進黨贏得最多政黨票。

根據中選會的數據,有 29% 的選民、也就是 1,219 萬張政黨票中有 350 萬張投給此 16 個小黨,其中親民黨及新興的時代力量各獲得超過 70 萬張選票,因為超過 5% 門檻得以與民進黨、國民黨一起分配不分區立委席次。

 

政黨 政黨票數,得票率  贏得席次,比例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民主進步黨 5,370,953 44.1% 18 [52.7%]
Nationalist Party (Kuomintang) 中國國民黨 3,280,949 26.9% 11 [32.2%]
People First Party 親民黨 794,838 6.5% 3 [7.8%]
New Power Party 時代力量 744,315 6.1% 2 [7.3%]

113席立委中有34席分配給全國得票數達5%最低標準的政黨,各黨選舉前提出排序過的候選人名單來分配所得不分區席次,因此又稱「政黨名單」席次。

 

然而,在投給小黨的選民中有超過一半的人,也就是16.39%、200萬人將票投給未能進入立法院的小黨,例如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綠社盟)、對社會議題保守的信心希望聯盟,以及主張台灣獨立的自由台灣黨,雖然這 14 個小黨吸引了不少選票,但由於為達 5% 的門檻,因此投給他們的選票就等同被拋棄了。

誰投了「廢票」?

下圖是小黨在全台鄉鎮市得票分布圖,以顏色深淺分別代表2%、5%或甚至8%以上的政黨票得票率。各行政區以在該區得票數最多但未能轉換成席次的小黨代表色標記。

本圖也呈現這些未能進入立法院的小黨的全國得票數(皆低於5%),以及各鄉鎮市得票率較高的政黨。舉例來說,台灣團結聯盟在上屆立法院佔有3席,這次在台中后里表現最好、獲得11.93%選票,但卻連1席都沒分配到;保守、傾向統一的新黨在金門表現最好,有15.32%的支持率,但全國票數未達門檻,因而同樣的1席也沒有。

 

 

輸了別傷心,還有安慰獎

無法進入立法院也非一無所獲。根據 Taiwan Law Blog 報導,得票率達2%的政黨在往後的三次選舉都不用提出10席區域立委候選人名單,這是由於提名一位候選人需繳交20萬(約5,960美元)保證金,對許多小黨而言是不小的負擔,且許多候選人勝選機率渺小,小黨為符合選舉規則被迫也須提出至少10名候選人。

此外,得票率達3.5%以上的政黨更可接收受政府補貼競選費用,直到2020大選每年每票補貼50元,綠社盟未能達到此重要補助門檻,讓不少支持該黨的環境倡議者與台大學生也不免感到惋惜。

選舉失利後有些政黨陷入退場的危機,但有些政黨卻持續堅守自己的角色。致力於推動台灣獨立公投的自由台灣黨,雖然這次選舉只獲得不到5萬票,卻仍晝夜不懈地守在立法院周圍分發旗幟與傳播政治文學。

民主之路上的台灣

憲政工程的運作倚賴政府治理 (決策與執行的能力)與人民代表 (涵蓋更廣泛的民意) 兩者的良好協調配合,2016選舉後有4個政黨取得不分區立委席次、代表人民進入立法院,雖然有近200萬的選民不能將他們最支持的政黨送入立法院,但2月1日就任的立委並不會因此忽略他們,由於大量公民團體、組織已經帶動全國性的討論風氣,台灣政治氣象將只會更加生氣蓬勃,而台灣也將成為更完善的民主國家。

(綠社盟造勢活動照片由Gwenyth Wang提供)

 

Kevin Fan Hsu is Lecturer in International Policy Studies and Urban Studi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co-founder of the Human Cities Initiative. He crafts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designs othe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with a social mission at Skyship Design (www.skyshipdesign.net)
Kevin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