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2016 年總統暨立委選舉終於以亮麗的表現畫下句點。但就像世界各主流媒體,例如:經濟學人報導所說,這終究還是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的國內事務。

在不久前的幾個月,有兩件事件值得反思。它們都說明了台灣應該重新檢視其與世界的關係。

第一是去年十一月的馬習會。這場會面理應是個重要時刻,為兩岸關係帶來一些改變,但卻不見任何解套。反之,習近平試著再次強調中國對台灣的主張,說明中國及台灣同是黃炎子孫,應攜手復興中華民族。由此可知,在習近平眼中,訊息很清楚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不承認台灣主權並持續在各個國際場合阻擋台灣。對岸幽靈隱約地出現在每個場合,包括國際貿易、多邊組織,甚至是選美比賽。當然,還有南韓團體 Twice 的台灣籍成員子瑜的道歉影片也進一步證明,就算只是 16 歲的女孩,中國仍然會對其施壓,甚至意圖使她結束演藝生涯。

中國或許會持續影響及干擾台灣,但世界也漸漸知道,中國正喪失其破壞台灣意識的能力。太陽花學運、馬習會以及 2016 年的全國選舉,皆使得各大媒體了解並特別報導──與中國統一並非台灣多數人所望。

第二,一件在台灣發生的負面事件也點出了台灣對外籍人士的態度問題。一名移居到台灣的外籍人士在搭乘台北捷運時,被一名乘客侮辱了將近十分鐘。那名台灣乘客是位保全人員,過程中,他不僅假定那名外國人應該很窮、是名失敗者,也將他在錄影的女朋友比喻成妓女,只因為她和一名外國人在一起。這完全顯示了令人堪憂的反外國人自卑情結。

然而,即使大部分的台灣人沒有這樣的種族歧視,並不代表這沒有出現或沒有先例。一年前,一個台灣樂團發布的一首歌名為「外國人」的音樂影帶,內容正是嘲笑跨種族戀愛關係(特別是西方男人)。同時,仍然有一些台灣人對東南亞人持負面看法,其中又以菲律賓人及印尼人最為嚴重,因為他們多半在台灣從事勞力性質的工作,例如勞工及傭人

 

 

在邊緣的台灣

這兩個看似無關的事件,有個共通點,在於台灣在世界潮流中沒有明確的自我定位。一方面,台灣社會一直都在為自我認同辯論,辯論自己是否為中國人。另一方面,台灣社會藏匿著許多情緒,對不熟悉且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懼或輕蔑。而當台灣人漸漸把自我的中國情結拋棄時,台灣人卻也沒有任何其他的內涵與之替代。

國民黨為延續中國的文化正統,以及中華民國長期以來一黨獨大的政權統治,台灣人民一直被教育灌輸台灣是個離岸的小島,是由漢人所組成的單一社會。這樣的歷史背景深深地嵌在台灣人的意識之中,使得台灣漸漸成為一個只關注內部的社會。漢文化中,正統性是從京城權力中央向四周散發出去。在帝王專制政權下,漢文化是以距離計算文明:只要和中原距離越遠、越不相近,就表示越野蠻。這也說明為什麼台灣人看著中國時,會視自己為劣等,但是當面對其他外國人,尤其是南方國家的人之時,又會認為自己比較高尚;這也說明為什麼台灣人會將原住民文化當作是額外或者異常,甚至更糟糕──需要被馴服的社會異端;這也說明為什麼台灣在嘗試要吸引外資或是外籍人才時,會需要討論是否要消除雇用外籍人士的限制。

在中國設法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時,台灣不能不走出去。台灣社會必須思忖在除了參與多邊組織及貿易自由協定以外,全球化所代表的意義。

台灣可以拒絕中國對於主權及其認同的無理主張,但它也必須重新定義其在世界的角色。否則這只會加深台灣被孤立化的危機。增進與他國,尤其是鄰近國家的關係,必須放在首要。尤其在現在逐漸蕭條的經濟環境中,不穩定的工作及配給的低薪已經使得許多台灣人對未來感到不確定。

台灣早已國際化

首先,國際化可以從自身做起。台灣人可以從如何看待自己的歷史開始做改變。台灣應該將自己視為自古以來的全球重要貿易樞紐,而不是未開化的小島。靠著獨木舟,整個太平洋到印度洋都有南島語系民族的足跡,就是從台灣發源。荷蘭人及西班牙商人競相爭奪台灣作為據點,日本及中國也都曾因貿易因素治理過台灣。從 19 世紀起,台北大稻埕的商人便開始從東南亞購買香料並將茶葉賣到歐洲。1970 年代的加工產品及 1990 年代的電子產品更接連出口至世界各地。

以這樣的歷史觀點看待自己,台灣應該將新加坡做為參考,轉而對中國投注少點注目。以一個被其他相對較大鄰國包圍的小國家來說,新加坡是個很好的參考範例。它不僅超越了地理限制,也突破了人口限制。它將馬來語、坦米爾語、中文及英文都列為官方語言,並以英文為商業通用語。更不用說閩南話,其他非官方語言等等。它將國際運輸中心視為它的強項,採用開放性的政策歡迎外籍勞工。

為使台灣成為更全球化的環境,台灣應該將英文列為其官方語言。在五月時,台南也將實施政策讓更多英文融入公共生活

另外,台灣也必須將眼光放遠,不要聚焦在中國,而是增強與鄰近國家的連結。例如:與東南亞的經濟關係、合作或是文化交換。就像蔡英文和朱立倫所提到的增強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經濟關係,而非僅仰賴於中國。就像新當選總統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裡頭所述,除了貿易與投資外,將建立於雙方的民間交流、文化、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連結。而現在選舉已經結束,與其繼續鎖國或是只著眼於中國,不如讓新政府建立其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

就如同近期的事件所指出的,台灣若要改變其對世界的觀點,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全球化並非只和經濟和外交相關,也是一種認同。考慮這些種種,台灣必須放棄用中國的視角看自己,採用另一種更全面的觀點看待自己。

(照片為淡水河與台北,為 Alex Nien-Yi Ho 所攝。)

 

Hilton is a freelance writer who has worked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China. He mainly writes about political and social issue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as well as books, culture and travel.
Hilton Yip
Latest posts by Hilton Yip (se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