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國政府拒絕美國航空母艦史坦尼斯號泊靠香港的申請。這起拒絕事件,原本只會引來一些不便,但由於部署在日本,擔任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旗艦的藍領號指揮艦在同時間獲得泊靠香港的許可(甚至將從香港展開拜訪上海的旅程),這起事件便不再只是單純地引發不便。另外,因為航空母艦從不會在缺乏妥善安排的情況下隨意停靠港口,這次的泊靠申請,顯然是在最後一秒才被改為拒絕,也更加令人懷疑其背後的動機。

這次的決策及後續的討論,告訴我們幾項關於中美關係的軍事事實,其不僅對中美雙方來說很重要,也透漏出台美關係間接面對的挑戰。

首先,在內容的部分:史坦尼斯號這次是在南海執行航行自由任務後,由新加坡返回日本基地。雖然這項任務旨在挑戰所有南海領土宣稱擁有國,中國卻因為不斷填海造陸,成為最大目標。此外,過去對外發表反對中國單方面改變南海現狀的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南海執行航行自由任務期間,也曾登上史坦尼斯號

第二,在後續討論的部分:若說這次的婉拒僅是方便與否的議題,是很難說服人的。中國顯然不是很滿意美國的干預,它認為,南海爭端應該由中國及其他聲索國單獨解決。因此,中國拒絕船艦泊靠的申請,合理懷疑與南海脫不了關係。但同時間,中國也提供了華盛頓一個促進美國與區域夥伴關係的絕佳機會。

在北京做出決策以後,美國國會議員蘭迪.富比士(Randy Forbes)建議美國海軍,應考慮將台灣作為香港的替代方案。史坦尼斯號應該在被香港拒絕時,改前往台灣。而這樣的更動或許將會使台灣成為短暫的焦點,帶來相對程度的惡夢,但也還應付得來。在媒體答辯方面,國防部常務次長,也是前海軍副司令許培山,證實高雄港可以容納航空母艦。當然,如果這個方案真的履行的話,北京方面一定會相當不高興,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是它自己造成的結果。而華盛頓方面也可以說,泊靠港口是例行公事,造訪台灣並不影響一中原則。

2049計畫研究所執行長,也是前美國國務院亞特助卿蘭道爾.薛瑞福(Randall Shriver),在《外交家》雜誌中討論到更換泊靠港口的問題。此外,薛瑞福也特別指出,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並沒有提到台美雙方禁止泊靠港口。

「雖然在1979年,台美斷交以後,美國泊靠船隻也就此暫停,卻也確實沒有明文規定或者禁止。而事實上,卡特的行政團隊之中,也有資深成員不僅在1978年時贊成美國與台灣斷交,也繼續在外交關係中斷後支持海軍港口泊靠。因此,泊靠問題是歷史所造成的慣例,而非政策本身。沒有在1979年1月1日後馬上行使港口泊靠申請,是我們的錯誤。」

無論如何,美國航空母艦最後沒有選擇在台灣停泊,美國也再次證實,中國將受邀加入2016年環太平洋海軍軍事演習。而這個決定將使許多人困惑。因為就算沒有遭香港拒絕,華盛頓方面也有足夠多的理由拒絕邀請中國加入軍事演習。例如,兩年前首次環太平洋海軍軍事演習,北京公然派出可以監視其他船艦電子訊號與通訊的間諜船。再加上這次在南海的填海造陸行動,應該足以拒絕邀請。

然而,為什麼華盛頓方面沒有這麼做呢?原因很簡單,為了維持軍事聯繫。一般來說,無論是不是敵對,保持良好的聯繫關係對軍方都是一件好事。但要順利進行的前提是,兩方國家都必須遵守規則。由現在來看,美國卻比北京還重視軍事聯繫。這並不是指北京不重視軍事情報的交換,但它確實懂得如何操弄美國,以符合中國自身的國家利益。另外,北京也不斷強調,倘若美國做了北京當局不喜歡的決策,軍事聯繫將會是首要犧牲。而2007年和2015年美國對台灣的軍售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台灣方面,美國漸漸允許中國降低對於暴動、國家分裂的標準;換句話說,現在美國只要向台灣靠攏一小步,都可能終止軍事聯繫。同時,就算北京表現不如華盛頓期盼,它也沒有受到同等制裁。或許華盛頓方面最後會想出平衡中國在區域勢力的方針,但北京逐漸蓬勃的野心的確不容小覷。儘管下一次北京可能會更小心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但還是希望這次錯失史丹尼斯號泊靠台灣、增強台美關係的良機,下一次能一併追討回來。

 

(Feature photo by US Navy 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3rd Class Paul J. Perkins, from Wikicommons)

 

Michal Thim is a Taiwan defense specialist,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Prague-based think-tank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a member of CIMSEC, and an Asia-Pacific Desk Contributing Analyst for Wikistrat. Michal tweets @michalthim.
Michal T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