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original, by Yiling Lin. Original “Taiwanese, American, Actor, in Taiwan: Daniel Tang,” click here.

「我要…這個」我指著菜單上的圖案。坐在我對面的湯以理 (Daniel Tang),是「有著台灣面孔、住在台灣的美國人」也就是所謂的「台美人」。接著,穿著圍裙、袖子半捲的老闆娘點了頭,記下了我點的東西,在這一瞬間,彷彿嗡嗡叫的蚊子在空中靜止,店外吵雜的西門町街口也凝結了,我跟 Daniel 做到了一件很多美國人做不到的事:我們成功像本地人一樣點了餐。

一直以來初學中文的我,總是因為中文音調的問題,很少一次就點餐成功。就在這瞬間,我驕傲的稍稍挺直了腰桿,短暫享受著偽裝點餐的成功。因為對我來說,這表示自我台灣血統的那部分得到了最好的認可,我沈浸在這喜悅中,就像我點的鹹豆漿裡面的豆花,沈浮在碗裡。

但是對 Daniel 來說,像這樣的「偽裝」並不是什麼特別值得開心的巧合,而是在磨練技巧,一個他工作所需的重要技巧,「我可以騙過一般人」他說,「但參加試鏡得時後,有些導演覺得這樣還不夠」。

Daniel 是一個演員。

近來,出現一股亞裔美國人回亞洲發展演藝事業的潮流,湯以理就是其中之一。跟很多年輕亞洲美國人一樣,Daniel 受不了亞洲臉孔在好萊塢出不了線。南加州大學 2016 年一份關於演藝圈多樣性的研究報告 (Annenberg Report on Diversity in Entertainment) 指出,有台詞的角色中只有 5.1% 是亞裔演員。除了這份報告之外還有一些研究也有類似結論,這些研究讓 Daniel 的父母諒解他為何決定回台發展。

但回到亞洲的亞裔美國演員其實也有一些優勢。Daniel 舉例,接觸不同文化的經驗與更優越的社經地位就是關鍵。亞裔演員可以為亞洲演藝產業做出一些貢獻:「亞裔美國演員可以為產業帶來改變並帶領這個改變」Daniel 表示。

一定沒有人可以一眼就發現其實 Daniel 是個土生土長的俄亥俄州人。他膚色白皙、頭髮微捲,加上合身的衣著穿搭,看起來就像是個韓國明星,而不是來自美國。在美國中部 Seven Hills 市長大的他,過著很不同的生活,也因此造就他的與眾不同,這多歸功於願意讓他嘗試表演的父母,以及總是給予支持的亞洲人社區,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不合身的 Polo 衫。

Daniel 成為西北大學的醫預科生沒多久後就發現醫學並不是他喜歡的領域。「醫生是英雄,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醫生」,這段經驗雖然短暫但卻十分珍貴,看著同學們,Daniel 第一次知道這就是所謂的熱情,「我知道我要什麼,但那不是醫學」他解釋。

不久後,他發現了 Kpop (韓國流行音樂)新世界,提供他一個從來沒想過的方向。「一個來自美國中西部、跟亞洲沒有太大接觸的亞洲男孩,偶然看到叫 Big Bang 和少女時代的韓國偶像團體,才發現有這麼一種橫跨全球的娛樂產業,而在裡面活動的人就長得跟我一樣。最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全球都知道,所以我開始考慮往這個方向發展。」

接下來,他開始尋找在亞洲圈的表演機會,「我一路從韓國嘗試到日本,從日劇嘗試到韓劇,最後我選擇了台灣,我就想,也好,反正我是台灣人!於是大學的時候我就修了好幾門跟電影、表演相關的課,最後差一點就可以變成輔系。」2013 年春天,Daniel 從經濟系畢業,拿到整合行銷傳播的文憑,然後動身搬到台北。

2000 年代初期,台灣在製作偶像劇與製造偶像明星是亞洲最強(大家還記得流星花園嗎?),但在韓國和中國隨後加入這個行列後,台灣就受到了相當大的競爭壓力,Daniel 認為,韓國和中國在拍攝電影、電視時有國家等級的銀彈支持,因此作品品質自然比台灣來得好。「中國花了大把的錢請來好萊塢的電影攝影師、燈光師、音效師,還有購入設備,所以幾年內品質就提升到全球的等級,當一國的經濟強大,可支配收入就高,文化就會跟著興盛。」Daniel 表示。

我問到 Daniel 是否認為台灣有機會再次稱霸影視產業。他覺得雖然台灣有競爭優勢,但仍需要挹注大筆的資金來進行大改造:「台灣因為歷史的關係,受到荷蘭、英國、葡萄牙、美國、日本、韓國與中國等文化的影響,其中尤其受到中國和中國的次文化影響最深。台灣將這些融合進自己的文化,創造出非常有趣的東西,如果台灣的影視公司能將資金整合起來,並嘗試與中國合作,重振過去的輝煌是有可能的。」

Daniel 常常因為為了達到導演的需求,還有混亂的拍攝現場相當疲累,但當他偶有時間停下腳步、重新檢視這段時間以來在台灣演藝圈發展的過程,他發現他在雙重身分認同這件上有了很深的感悟,「『亞裔』美國人的確是一個很特別的分類。」

他的想法跟我一樣,雖然亞裔美國人唸起來很順,但在亞裔跟美國之間,時常有著相當大的不同、甚至衝突。Daniel 繼續說道,我們在美國常常因為臉孔被界定是亞洲人,但我在台灣的第一年才知道,大家包含我自己在內都覺得我就是美國人,但我會漸漸變得不美國、更台灣人嗎?答案是一半一半。

「我確實發現我需要適應、調和兩種不同而且常常衝突的聲音,如果問我認不認爲這是一種犧牲,以痛苦的角度來說,是沒錯,這是一段持續掙扎的過程,因為對我來說,找到適合的角色,還要讓觀眾覺得我就是那個角色而不是我,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但 Daniel 認為他心裡這兩種身份意識是可以合而為一的,「適應、學習兩種不同的溝通模式的好處就是你可以更精準地與觀眾互動」我頓時恍然大悟,跌回西門町的椅子上,我打了腳上的蚊子,而外面的人們還在走著。原來,今天的觀眾不僅是店員,還有在西門町的所有人,以及我們自己。

自從 Daniel 來到台灣,已經接演好幾個廣告,他認為這些是在累積經驗,希望有一天他也能領銜主演偶像劇。

(封面 Daniel 照片由 Daniel 提供)

 

Victoria Chen graduated from the Olin Business School and Sam Fox Art School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hen she’s not studying Chines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he’s either hogging book samples in an Eslite Bookstore or looking for $2 lunchboxes to eat. She is currently based in Taipei, Taiwan.
Victoria Chen